據了解,這是載人航天工程歷次任務中,在飛行期間首次公開原始實驗視頻。
天宮二號是我國第一個真正意義上的空間實驗室。什么是空間實驗室?就是在太空做科學實驗。它是天宮二號上的“開心農場”,是一個小溫室,擬南芥(常用的實驗植物)和水稻的種子會在6個月的全生命周期中萌發、抽穗、開花結籽。
一個月過去了,植物們在太空還好嗎,長勢如何?為了更直觀呈現,我們把33天的太空成長濃縮成了6秒!
來自天宮二號第一手的高等植物生長視頻(可見光狀態):左邊為水稻,右邊為擬南芥
該實驗研究擬南芥和水稻種子在太空中萌發、生長、開花、結籽的全過程,生長盒透氣不透水,凝結的水珠在失重環境里不會下落,通過特殊裝置回到土壤。
擬南芥生長圖像(熒光狀態)
不要小看植物生長實驗,是否能在無限的空間和時間中將生命物種延續?星際飛行中的物種循環是否可能? 看似終極的問題正是因我們一步步的科學研究、實踐,才有可能實現。
那天地間如何操控讓這項前所未有的實驗成功呢?
從上面的視頻看出,從9月17號開始的高等植物培養實驗,到目前為止,水稻和擬南芥生長狀態良好。水稻已生長出2~3片葉子,葉片伸展,呈現向光性成長;擬南芥已監測到熒光信號,標志著開花基因在長日照培養條件下能夠啟動表達,并且在葉片中積累。
在太空培養這些植物可不簡單,騰訊科普和科普中國專門向中國科學院空間應用中心(CSU)所屬的有效載荷運控中心的工程師們了解了此項工作,他們作為天宮二號太空科學實驗的管家,從空間實驗室入軌以來,7×24小時不間斷地對高等植物培養實驗進行監控管理,精心照料,確保植物生長環境中的溫度、濕度滿足科學家的要求。上述生長圖像就是該中心通過自主研發的實時處理平臺,對植物培養艙內的兩類高清圖像數據(可見光和熒光)進行提取、解密、拼接,實現了運控人員對植物生長狀態的實時快視和判讀。
據了解,載人航天工程歷次任務,在飛行期間,從來沒有公開過原始實驗視頻。此次的公開發布,展示了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科普的開放與提升。后續的植物實驗過程,以及更大的宇宙福利——神秘的伽瑪射線暴等,騰訊科普還將繼續直播。
空間應用系統綜合材料實驗第一批次樣品在軌實驗完成
此外,記者從中科院獲悉,10月20日15時許,航天員在軌順利更換了空間應用系統綜合材料制備實驗第一批實驗樣品。目前第二批實驗樣品已裝載在綜合材料實驗爐中,并于21時許開始實驗。 10月29日實驗結束后,航天員將繼續更換第三批次樣品。航天員返回地球時將帶回前兩次更換下的12種特殊制備的材料,包括金屬合金、半導體材料、復合材料、納米功能材料和薄膜材料等。
航天員陳冬正在打開空間綜合材料實驗爐爐蓋,取出第一批實驗樣品并更換第二批實驗樣品
天宮二號綜合材料制備實驗通過控制爐內的溫度,實現材料的熔化和凝固,從而在空間微重力條件下制備出地面難以合成的高質量材料。實驗分三個批次進行,包含18支材料樣品,第一、二批次各6支樣品在空間實驗后由航天員帶回地面供解剖分析研究,第三批次的6個樣品將留軌進行材料實驗爐熱特性測量實驗。
本文轉載自“科普中國”